释义 |
`1`都2`2`dū (1) (形声。从邑,者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城市有关。本义:建有宗庙的城邑) (2) 同本义 [capital],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,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,没有的叫邑 都,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。――《说文》 距闰王百里为都。――《周礼》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,无曰邑。――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 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。――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 田畴秽,都邑露。――《荀子·富国》 (3) 又如:都鄙(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家(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亭(都邑中的传舍);都甸(都邑郊外之地) (4) 邦国的都城,国都 [capital] 国都曰都,都者,国君所居,人所都会也。――《释名》 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――诸葛亮《出师表》 秋九月,权迁都建业。――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 都门帐饮无绪。――宋·柳永《雨霖铃》 (5) 又如:奠都;定都;故都;国都;京都(旧时称国都);旧都(故都);迁都;行都(旧时指临时的首都);都下(京都之下。即京城);都内(京城内的府库);都邑(首都);都辇(京师);都畿(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) (6) 引申为城市 [big city] 傅之其人,通邑大都。――王安石《报任安书》 召有司案图,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――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(7) 又如:都道(都城的街道);都阃(都市郭门。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。阃:门坎);都庄(都城的大道) (8)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、采地 [fief;feud] 凡造都鄙。――《周礼·大司徒》。注:“都鄙,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,其界曰都。鄙所居也。” 邦都之赋。――《周礼·大宰》。注:“四郊去国百里,邦甸二百里,家削三百里,邦县四百里;邦都五百里。” 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――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 (9) 又如:都鄙,都家(周公卿、大夫、王子弟的采邑,封地) (10)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。明、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,图下分十庄,图有地保;图上设都,相当于区或乡 [region;countryside] 族长严振先,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,平日最怕严大老官。――《儒林外史》 (11) 头目,首领 [head]。如:都老(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);都长(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);都纂(总编纂);都鬼(迷信说法,阴间鬼的头领);都判官(迷信说法,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) (12) 唐、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,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[hundred persons]。如:都伯(统领百人的军官);都排(百人长。都是军队编制名称,唐和五代,都为千人,宋时缩为百人);都司(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,正四品);都尉(官名。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) (13) 吏的俗称 [official]。如:都护(官名);都监(官名);都府(中央所属各部、府的长官);都校(五代时武官名);都将(后魏铸钱官);都统制(官名。南宋建炎元年始置);都察院(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);都老爷(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,御史的口头称呼);都头(州县的捕盗头目;总头目);都知(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) |